中医辨证治疗带下病
中医辨证治疗带下病
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笔者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该病疗效满意。根据带下病的临床表现,分型为虚寒(脾肾阳虚)型、湿热(毒)型。治疗上以健脾除湿、温肾止带及清热解毒、利湿止带为基本治疗法则。
虚寒(脾肾阳虚)型: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清稀或黏稠无臭味,淋漓不断,神倦肢重,纳少便溏,面色白光 白或晦黯,腰酸痛,小腹冷感,小便频数,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而缓。
治宜健脾除湿、温肾止带,方用完带汤(《傅青主女科》)加减:山药、白术、苍术、白芍、柴胡、车前子、菟丝子、泽泻、茯苓各10克,荆芥穗、甘草各6克。带下日久滑脱不止者,加金樱子、芡实、龙骨、乌贼等以固涩止带;寒凝腹痛者加香附、艾叶以温经止痛。
湿热(毒)型:带下量多,色黄或白,或赤白相兼,或如脓样,或如豆腐渣样,质黏腻,气味秽臭,或阴痒,阴中灼热不适,脘闷纳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宜清热(毒)利湿,方用易黄汤(《傅青主女科》)加味:山药、车前子、白果、芡实、黄柏、泽泻、茯苓各10克,板蓝根、紫花地丁、败酱草各30克,蒲公英、连翘、半枝莲、薏苡仁各20克。如伴阴痒者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以解毒止痒。
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湿邪为患。湿邪影响任带,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形成本病。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本病的病机。湿邪侵及人体,损伤任、带二脉,致带下量多,日久随着脏腑功能情况向寒或向热转化。当脾肾阳气不足时,湿从寒化则为虚寒(脾肾阳虚)型白带;湿邪蕴而化热或肝经湿热下注,则为湿热(毒)型白带。服药6~18日内能明显减轻症状,改善体征,若同时配合中药外洗、阴道塞药等,则疗效更佳。服药治疗期间,禁辛辣饮食及发物。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