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
湿温
病名。出《难经·五十八难》。
①指夏秋季常见的一种温热病。章楠《医门棒喝·湿温》:“湿温者,以夏令湿盛,或人禀体阳虚多湿,而感四时杂气,遂成湿温。虽四时皆有,而夏秋为多。湿热二气胶粘,淹缠难愈。如从下受,则足肿体重;上受,则头目昏闷,胸满腹膨,乍寒乍热,胃不思食,渴不欲饮,大便溏泄,频而不爽;小便黄赤,短而不利。或变黄疸,或化疟痢,皆湿热二气合病也。”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湿温者,乃夏暑熏蒸,阴睛蕴酿,天地间氤氲之气也。人在蒸淫之中,受而即发;或交秋令,而为新寒感发者。身重头痛,形类伤寒,胸闷寒热,过午更甚者,是为湿温。”治宜苦温芳香,以宣三焦气化,使小便通利以除湿热。《医门棒喝》主张用藿香正气散、五苓散、六和汤和消暑丸等方以审证选用。湿重于热者,身热稽留,汗出热不退,胸闷泛恶,四肢倦怠,大便溏泄,苔白腻,治以化湿,佐以清热,选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不换金正气散等方;热重于湿者,壮热,胸痞干呕,心烦溲赤,便秘或溏、或不爽,苔黄腻或燥,治以清热,佐以化湿,用王氏连朴饮、黄芩滑石汤、甘露消毒丹等方。如邪入营血,可致神昏、痉厥,或见便血等证,宜芳香开窍、凉血清营等法,阳虚者则宜温中止血。
②属疫疠类病证。《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盛夏湿温之证,即藏疫疠,一人受之为湿温,一方传遍即为疫疠,以春夏间湿、热、暑三气交蒸故也。”从①②所记述之症情,湿温可赅括现代医学之肠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与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亦颇相似。参见温病及有关条目。又:宋·许叔微将一种临床呈现头痛,胸腹满,妄言,多汗,两胫逆冷等症的病,称之为湿温(见《普济本事方·伤寒时疫》)。用白虎加苍术等方治疗。
③为广义伤寒中的一种。见《难经·五十八难》。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