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中医中药 >> 养生保健 >> 老年保健 >> 正文

我国人口老龄问题与对策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16 11:52:56
    从20世纪下半叶到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发展速度快,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特征。为寻找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解决老龄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组织十多位院士、专家,经过一年多时间全方位、多学科的研究,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健康保障、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口老年型社会所产生的伦理社会问题,并从社会学和生物科学的角度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出路。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基数大、速度快,而又底子薄、负担重,是未富先老,被称为跑步进入老龄化。

    2001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1%,达到9062万,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从1982年开始,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我国就完成了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根据预测,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从7%上升到14%所需时间作比较,中国为28年,法国115年,瑞典85年,英国和德国45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至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0%上升到20%,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老年及高龄老年人增加所带来的养老、医疗和照料的负担,会使我们真正感到老龄问题的压力。

    在老年人口增长的同时,14岁以下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迅速下降,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少儿人口,2050年将接近少儿人口一倍。人口金字塔形的倒置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影响现在还难以预料。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根据资料,世界上已有70个国家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其中只有中国等4个国家人均国民产值不足1000美元。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度里,老龄问题与人口问题窄路相逢,使我国处于两难境地,只有认真探讨,才能找到出路。

    从我国经济相对不发达、老年人口庞大的实际出发,应当采取少投入、易实施、见成效的对策措施。

    第一,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老龄观。对人口老龄化带来问题,只要思想重视,积极应对,措施得当,是可以逐步解决的。老龄化是当今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象征。对老龄化持悲观态度,过分强调老年人口增加会对社会带来负担的观点,容易造成老龄化的消极形象,不仅片面,还会使老年人精神上受到压抑,不利他们身心健康地安度晚年。此外,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引导老年人在心理卫生、精神文明方面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要通过宣传,辩证看待老龄问题,树立老龄化的新理念。建议适当采取灵活的退休措施,以提高老年人才的社会参与率。

    第二,切实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对农村孤寡老人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水平;建立特困医疗救济基金和农民生活最低保障线;在一定时期内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将其转变为农民的养老基金和医疗保障基金,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的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社会互助制度,使农村老人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第三,尽快建立小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小城镇职工具有亦工亦农的特点,他们有土地保障,又有工资收入,具有缴纳保险金的能力。但小城镇企业的发展具有不稳定性,难以做到连续缴费十五年以上,所以,应实行低缴费率、低待遇水平、工龄可以累计计算的小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当前,需要在认真总结沿海省市小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做法的基础上,制定统一政策,加以规范,逐步扩大覆盖面。

    第四,要努力做到把健康人群带入人口老年型社会。是否能把健康人群带进人口老年型社会,不仅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负担,也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形象。延长健康期,缩短带病期和伤残期,并尽可能提高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是一项长期奋斗的目标。为此,要把促进人群健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入手,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开展重点人群预防和疾病的监测,对40岁以上人群定期体检,重视老年病的预防和康复,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减少伤残和依赖。要整合现有卫生资源,调整预防和医疗投入比例,重视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投入,开

[3] [4]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