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中医中药 >> 养生保健 >> 节气养生 >> 正文

处暑节气养生防秋乏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7 10:20:56

  二十四节气里的第14个节气——“处暑”。“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暑”之后,我国很多地区的气温会逐渐下降,所以,处暑就意味着暑气消退秋天来临。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保健提要

   以每个人比平时增加1小时睡眠为好。加强锻炼在此时也很适宜,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

   饮食调理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这些食物都能帮助克服疲倦。少吃油腻的肉食,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

   “秋乏”是人体要休整

   暑天结束后一般早晚的温差增大,且秋高气爽,人们会感觉比较舒服。此时人们为什么还会感觉乏呢?这是因为在炎热的夏季,人的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由于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人体过度消耗了能量,失去了较多的“老本”。

   秋季虽然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由此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

   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可见咽干、口干、鼻子干。“处暑”时虽然早晚温凉,但中午气温仍然很高,暑湿较重,暑湿最易伤脾,中医称暑湿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当脾被湿困后,就容易感到疲乏。
   预防“秋乏”四步曲

   ■一是睡眠充足

   夏天昼长夜短,天气闷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处暑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晚上10时前入睡,并要早睡早起,以提前进入“备战“状态,防止上班犯困。

   适当午睡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年人要午休。因为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在这两段时间,老年人一定要入睡。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二是饮食清淡

   保持饮食清淡,合理营养。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物,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从中医上讲这些食品容易加重秋燥对人身体的危害。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

   不吃油腻食物。油腻食物会在体内产生易使人困倦的酸性物质,应少吃;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有利于提神醒脑。这是因为果蔬中的维生素作为辅酶能协助肝脏把人体疲劳时积存的代谢物尽快排除掉,同时蔬菜和水果为碱性食物,其代谢物能中和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

   ■三是加强锻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以早晚为好。只有体能充足,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

   锻炼方法

   1.登山、散步、做操等,简单运动有助于情绪平静解除秋乏。

   2.伸懒腰也可缓解秋乏。

   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舒适。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能供给各个组织器官。

   ■四是室内养植物

   “秋乏”状态与人体缺氧有一定关系,因此,室内适合放置一些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废气的花草。

   选择:盆栽柑橘、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和绿萝等。

   客厅适宜养植常春藤、无花果、猪笼草和普通芦荟。这些植物不仅能对付从室外带回来的细菌和小虫子等,甚至可以吸纳连吸尘器都难以吸到的灰尘。

   办公室适宜养芦荟和吊兰,它们能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把被认为能致癌的甲醛转化为像糖或氨基酸那样的天然物质。

中医五绝网收集整理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