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中医中药 >> 民间医药 >> 研究创新 >> 正文

从古人求医心态看古代民间医人水平第 9 页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学术研究》2005年第9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30 19:00:55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欧洲的历史,虽然在16-17世纪以解剖学和血液循环理论为标志的医学革命开始之前,欧洲医学水平并不见得比中国更高,但是在中世纪时,欧洲大学里已经有了医学专业,许多大学尤其是德国的大学对学生获得医生资格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当时出现了一些颁发行医资格的机构和组织,主要有教会、行会、医学会、城市议会等,[15](P117-123)这样就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衡量医师水平的客观标准。而中国始终没有出现这样的机关和组织,医人学业、功力皆无可客观衡量且明白易见之标准,此种状况无疑对“福医”、“时医”现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西学东渐的清代后期,这一对比体现得更为明显,《皇朝经世文统编》卷99《格物部·医学·论中西医学之不同》:

  但华人习医,或得自祖传,或获从秘授,终不外口耳之学、摭拾之功。否则学儒不成,因而涉猎熟读(汤头)歌诀,便挂招牌,此不但医理之精微未能领会,即脉理之虚实亦未克分明也。若西人则学有专营,功无泛骛,物物皆资考镜,事事必本躬亲,童而习之,壮而行焉。复由医院考试而来,兼有医生荐书为据,故其权甚大,其望极尊,非若华人医生夫人皆可为之也。

  西方国家医生专业能力“由医院考试而来”,并且有“医生荐书为据”,这样就在医人学力、能力两方面为社会提供了衡量标准,而中国传统医人“学”则来自于师、父,“业”则自行挂牌悬壶,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患者择医如同雾里看花,医人自身权威性也得不到保障,《皇朝经世文统编》卷99《格物部五·医学·论中西治疾之法不同》:

  若西医则不然,其习学也,必由小学校渐升至中学校,洎得入大学校,卒业试之而可,然后授以凭证,使之行道济时,当入塾之初,医师先授以剖解尸骸之法,俾知人之脏腑骨格、血气筋骸,了然于心,如指诸掌,而后使其辨别药性,析及毫芒,必至学业有成,始示以诊治之术,故常有青年就傅至须髯如戟,犹侪弟子之班者。惟欲求其习之精,故习之不得不慎也。若病者则既延某医,即笃信其说,从无有今日倩甲施治、明日又延乙诊之者。诚以医派既同条而共贯,虽屡经数医辨难,药方终略无所殊,更何必徒乱心神,以病者为习射之鹄哉?乃华人则不知此理。每逢小极。初必延近处医者切脉开方,谓可以省医金、免周折也。及药之不效,则改延略有名望曾愈数人者,或则同时延二三医,令其将药味病情互相商略,直至病已危殆,诸医皆束手咨嗟,于是不惜巨金,遍延学有根柢、名不虚传之医生治之,而已梦应膏肓,终苦无能为力,吁嗟晚矣,悔无及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