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求医心态看古代民间医人水平第 4 页
医人水平平庸,可是患者又不能完全离开医生,更何况医人中也时有技术高超者,能不能碰到则属于运气问题,这种情况促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福医”观念。所谓“福医”,重点在其“福”气而非其“医术”,这个词汇首见于唐代,《太平广记》卷219引《玉堂闲话》:
长安完盛日,有一家于西市卖饮子。用寻常之药,不过数味,亦不闲方脉,无问是何疾苦,百文售一服。千种之疾,入口而愈。常于宽宅中,置大锅镬,日夜锉斫煎煮,给之不暇。人无远近,皆来取之,门市骈罗,喧阗京国,至有赍金守门,五七日间,未获给付者,获利甚极。……近年,邺都有张福医者亦然,积货甚广,以此有名,为番王挈归塞外矣。
医人可以水平低下甚至不解医药,但病患却看重其“福气”,像这个西市卖饮子者,本身毫无医术,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其饮子十分有效,被认为是一个“福医”,其“福”主要体现在莫名其妙的高治愈率上,甚至可以说越是莫名其妙越是可以体现出其“福”的神秘和不可抗拒。从该段记载来看,当时“福医”已然是一类医人的统称,这些人大概皆为医术不甚高明、但是运气奇佳之属,求医者认为能借此沾光,以其运气而非医术治疗自己。“福医”现象的出现,实在是古代医人水平参差不齐、患者求医问药时“押宝”心理的体现。在这里,“疗效”与医人“水平”这两个原本密不可分的部分完全分离了,疗效被赋予了运命观的神秘色彩。
甚至医人阶层自己也持有类似的神秘主义观念,宋代洪迈《夷坚志》[2]甲卷9“王李二医”条记载抚州有两个有名的医人,一姓李,一姓王。李为崇仁县某富人治病未愈,于是推荐王,王以水平逊于李而力辞,李云:“吾得其脉甚精,处药甚当,然不能成功者,自度运穷,不得当谢钱,益故告辞。”王去后,除了少数几处外,并没有改变李氏处方主要成分,结果病人竟然痊愈。可见当时医人也认为“运气”足以左右医药疗效。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患者自身性灵也可以决定疗效,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7《风毒脚气》:“凡脚气病枉死者众,……世间诚无良医,虽有良医,而病人有性灵堪受入者更复勘少,……今有病者有受入性,依法使余治之,不过十日可得永瘥矣。若无受入性者,亦不须为治,纵令治之,恐无瘥日也。非但脚气,诸病皆然,良药善触目可致,不可使人必服,法为信者施,不为疑者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