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求医心态看古代民间医人水平第 2 页
一、福医、时医——民众求医心理中的运势观
目前可以见到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案是《史记》卷105《扁鹊仓公列传》中的“淳于意医案”,淳于意是西汉名医,因担任齐国太仓长,因此又被称为“仓公”。汉文帝四年(前176年),因罪被押解到长安,赖女儿缇萦上书感动文帝而免遭肉刑。文帝看来对其医术很有兴趣,特地下诏向他询问:“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有其书无有?皆安受学?受学几何岁?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其病之状皆何如?具悉而对。”于是淳于意写了一份很长的“医案”作为回答。
淳于意所列医案凡25条,其中患者死亡的有10条,治愈率为60%。这个医案是淳于意日常医疗活动的真实反映吗?淳于意上书中有一段话值得注意:“他所诊期决死生及所治已病众多,久颇忘之,不能尽识,不敢以对。”看来淳于意尽可能真实描述了自己能够回忆起来的医疗活动。25个医案似乎少了点,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医案记忆不全不敢妄对,二是淳于意并非职业医人而是官员,并且为人高傲,不肯轻易接诊, “或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1],(卷105)所以其积累的医案总数不是很多。综合以上可以说60%的治愈率基本能反映淳于意的医疗成效。这样的治愈率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了,大部分医人达不到这个水平。《颜氏家训》卷5《省事》这样形容那种“博而不精”之士:
性多营综,略无成名,经不足以待问,史不足以讨论,文章无可传于集录,书迹未堪以留爱玩,卜筮射六得三,医药治十差五,音乐在数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天文、画绘、棋博、鲜卑语、胡书、煎胡桃油,炼锡为银,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
颜之推这里提到“医药治十差五”,前后类比,可以看得出这是形容其人之干庸,可见50%的治愈率可能就是当时医人的中游水平。孙思邈的话也能支持这个推断,《备急千金要方》卷1云:
古之医者,自解采取,阴干曝干皆悉如法,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今之医者,但知诊脉处方,不委采药时节,至于出处土地、新陈虚实皆不悉,所以治十不得五六者,实由于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中药常识]中药的给药途径有哪些? 10-08 [中药常识]服中药时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药常识][图文]正确熬制中药注意事项 09-21 [中医文化]趣谈中药里的“药名戏” 09-16 [蒙古族]蒙古族医药的特色 09-15 [中药常识]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09-15 [中医文化]叶天士学说何以广泛流传 09-11 [中医典故]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09-11 [传承发展]第三届全国民间中医药发展大会将… 09-10 [中药常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