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中医中药 >> 中医理论 >> 常用腧穴 >> 腧穴概述 >> 正文

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学术发展第 3 页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医腧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10 22:38:29

    隋唐时期的甄权,杨玄操、杨上善等医家先后修订过“明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载即采自甄权(6S2年),王焘《外台秘要》所载还参考杨玄操的编著(752年)。杨上善于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之外,又将《内经》与《明堂孔穴》的内容汇合编成《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现仅存第一卷。《千金》《外台》原附有“三人图”和“十二人图”(督脉合足太阳,任脉合足少阴),现仅存文字而无图。原图虽已不存,据孙思邈所述:“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权等新撰为定云耳…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说明原图是用五彩标线的,大概是按脏腑所属而分五色描绘。

    唐代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时(762年)还引用过《中诰孔穴图经》,所载孔穴数较《甲乙》略有增加。原图经己不存,《素问》王冰注文也为后人所重视。

    三、宋、元,明、清

    宋朝对经络腧穴的整理研究甚为重视. 天圣4年(1026年)由王惟一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共裁354经穴。次年铸成“铜人”经穴模型两座,并以图经刻石,对统一经穴定位影响甚广。后期组织编写《圣济总录》(约1112年),其中按经排列腧穴,为元代各书所继承。

    在宋.金时期,关于奇经八脉的穴位出现了新的内容,提出在四肢部有“八脉交会穴”,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初见于金、元时窦汉卿《针经指南》中,据说出自“少室隐者”所传。这实际是四肢部八个常用穴,可能因其能治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故称“八脉交会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