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医学百科 >> 茶疗 >> 正文

略说茶字茶与书法漫笔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5 18:12:58

  一般说写错“茶”字的人不多,但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人把“鍚(yang)荼(tu)壸(kun)”读成“锡茶壶”,三个字都念白了,贻笑久远。其实,不少汉字间的差异,往往就是一笔一画之别,粗心大意不得。这笑话就是杜撰的,不过,把“荼”念成“茶”,似乎可以原谅,还可强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但先秦古籍中没有“茶”这个字,它是很晚从“荼”衍生出来的。而“荼”是个多义字。一是苦菜,《诗经·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二是茅、苇的白花,成语“如火如荼”。三是我们所说的茶叶。“荼”作前两义项时,音“tu”;作茶叶讲时,读“cha”。这两种读音在汉代时已共存。

  “荼”,最早写作如(题图1),意思似乎札到锥状枝叶的植物。这种植物多为灌木,最早野生在杂草丛生的环境里,所以,先民造字时,有的还写成(题图2)那样,从木;有的干脆摹写成(题图3)的模样,“艸”古草字。旧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虽有些差异,但就“荼”字言,仍按“六书”规律衍变(题图4),从“竹”。古代“竹”、“艸”通假。秦代推行“书同文”,“荼”的写法随之定型统一(题图5)。汉代隶变,文字书写更趋简便、快捷,“荼”字也不例外(题图6)。而值得注意的是,汉代刻铸印章的艺人们,出于制作或印面艺术的要求,有时将文字进行适当的形体变化,包括笔画的增减、伸缩、挪让、盘屈等,也难免有随意性……

  今之“茶”字遂在印章中运生,“荼”减去一笔成个新字“茶”,是汉字形体结构的变例,属后起区别的范围,故未脱离“荼”的羁绊。遗憾的是铸刻有“茶”的汉印实物已难见到,只能从《汉印分韵合编》、《汉印文字征》、《缪篆分韵》等字书中找到一些有关这“茶”字的字形结构(题图7)。而这“茶”字被广泛应用,多认为在茶圣陆羽《茶经》之后。具体时间是在唐宪宗元和(806-820)前后。(陈祖规、朱启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编》)。

  茶的别名很多,除“蔎”(she)和“荈”(chuan,晚采的茶)外,“茗”的使用频率可与“茶”字相匹。“茗”字约产生于汉代。《说文解字》将其列为“新附字”,不作任何解释。徐铉等注曰:“茗,茶芽也。从艸,名声,莫迥切”。清代郑珍《说文新附考》:“汉人有茗字者,张公神碑也”,即迄今能知道的最早的‘茗’字书迹,斯碑立于东汉和平元年(150),今已无存,我们只能从清人顾蔼吉编撰的《隶辨》中领略这“茗”字的书写风韵(题图8)。 此外,茶还有一个异称“槚”(jia),陆羽《茶经》中有这个字。《尔雅·释木》解释是“苦荼”,也是“茶树”的意思。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1号、3号汉墓出土的随葬物品清单中发现写有“”的竹简,在3号墓出土的一只竹箱上系着一块写有“”的木牍。“”是“槚”的异体字,也是迄今见到的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茶书法遗迹,结体宽舒自然,笔画安稳雄劲。

图略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