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医学百科 >> 婴幼 >> 正文

如何回答孩子对“死”的提问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16 11:08:19
不少家长反映,和孩子谈论死亡是一件很难启齿的事,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

  一位两岁幼儿的家长回忆说:孩子的奶奶去世了,我和孩子说,奶奶去世了,孩子问我,什么是去世,我说就是不在了。有一天,孩子杯子里的牛奶喝完了,她对我说:妈妈,牛奶去世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怎么办?

  孩子有一天突然问我,什么叫死,我当时一愣,对他说,死就是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那里很美,但现在你还不能去。这位家长的孩子今年已经6岁了,但他不知道这样回答孩子行不行。

  儿童问题咨询专家赵远虹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生老病死都是他不可能不面对的重大人生问题。当他问及时,教育者如果避讳或显示出恐惧,孩子就会意识,这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题目。然而他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他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解开这一疑虑。所以,大部分人只好以各种民间传说及迷信中涉及死亡的内容作为替代理解。

  那么应当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呢?赵远虹认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答复。

  4岁以前的孩子一般不会主动提出这个问题,除非家中或他的生活环境出现具体的死亡事件。第一次主动发问死亡问题一般是4到5岁之间。

  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人生的许多问题都表示出兴趣,与具体的死亡没有多大关系,而提问的本身也表示他的一种发育上的成熟。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讲,死只是一个词汇,他并不太懂这个词汇的含义,他能理解的往往只与他经历的具体过程相关。比如他在医院接触到过这种事情,就有可能把医院当做死的归宿了。看见骨灰盒,他会认为骨灰盒就是死的意思。

  6到7岁的孩子一般不认为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结,有可能会认为死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睡着了的现象,现在不吃不喝,不喘气了,过一段时间他还会再醒来。

  赵远虹说,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当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教育者尽量不要主动向孩子解释这个问题。如果他问到了,一定要正面回答。回答时要简单明了,避免含糊不清和欺骗的回答,比如不要说他走了,他睡着了等等。当孩子没有正面问到的时候,尽量不要讨论这个题目,因为孩子的成熟度有异,教育者如果在孩子身心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提到这个问题,反而会使孩子受到不必要的惊吓。会引起谈论此类话题的较多机会是家中有宠物死亡,或在看电视的时候。

  教育者在回答问题前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因为你自己内心的恐惧和避讳,而不谈论这个题目。第二,当孩子来提这个问题时要认真倾听,从而判断孩子究竟想知道什么。只要满足了孩子想知道的那一点就可以结束谈话。判断时可用反问的方法,如你说呢?你认为人死了去哪里呢?你认为天堂什么样呢?这么做,有80%的孩子就会很满意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孩子经常提到的,就是问:妈妈(爸爸或其他亲人),你会死吗?因为孩子对时间的概念还不成形,如果家长直接答说会,将使孩子误以为近期就会发生。所以在回答该问题时务必加上要很老很老很老才会死。通过多次强调很老这个字眼,使孩子觉得时间还很长,不会因为他的亲人受到死亡威胁而不安。赵远虹说,我们成人往往会忽略孩子的视角,对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一个初中生就已经很老了。

  如果家长自己处于悲痛之际,没有办法谈论这个问题时,就要跟孩子如实讲:我现在还不能谈,等我可以谈的时候再谈,好吗?切记不要做空口的承诺。赵远虹表示这种特殊情景需要家长特别注意。

  7到9岁的孩子已经对死亡有了较客观的认识。他们与成人世界沟通的渠道扩展很多,也可从多种媒体获得丰富的信息,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少,已知死亡是永久的离别,对在自己身上也会发生的客观事实是认同的态度。

  但他们多多少少还是具有一些幻想的成分,也往往对死亡的可能性把握不准,比如他在电视上得到消息说,广东刮台风,伤亡若干人,他虽然在北京,但因为对自然知识的掌握有限,也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惧。但这不是缺点,成人不应该取笑他。赵远虹建议,可按情况给孩子提供一些有关书籍。孩子需要冒险的时候,你就教他各种各样的情况下他应该怎么应付,教会他如何战胜困难。

  10到12岁的孩子对死亡的态度接近成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反应有时很冷漠或无所谓,但是同时会把内心的悲哀转化成一种非正常的暴怒或暴力行为。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智判断能力。他们对死亡的看法虽然跟成人没有很大差别,但是他们的感情世界明显动荡不安。一方面,他们很难接受死亡造成的既成事实,另一方面死亡带来的惊恐会造成情感上的长期困惑。

  现在社会上有一个问题比较值得注意:不少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把孩子都托给祖父母照看。因为许多老人自身对死亡就有种恐惧感,他有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常对孩子讲起这种事情。在赵远虹的咨询中就碰到过这样的案例。因为小孩子对许多词汇只能按照字面上的意义理解,比如你真气死我了,你不吃饭我就打死你等等,一旦事情发生,小孩子就会误以为自己对老人的去世负有很大责任。

  赵远虹特别强调说,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祖父母身边,祖父母是他生活的第一养育人,那么老人的死对孩子的打击就比较大,孩子日常的生活和行为都可能发生极大变化,有几种典型的现象会出现:如身体常常不适,喜欢独处,沉默寡言,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情绪无常,百无聊赖等等。家长要用很大的耐心对待此类孩子,尽可能通知所有与孩子日常生活有关系的人员,如教师、十分信任的某一亲戚朋友,一起进行关注。

  死亡这个题目因为种种原因很少被公开谈论,如同性教育一样,死亡观一般也属于自学内容。因此往往会出现年龄与死亡观相矛盾的现象,如有的15岁的少年对死亡的认识不及一个10岁的孩子,甚至有的成人仍持有很幼稚的死亡观。这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社会学家和教育者的极大注意。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管理员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