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人体营、卫、气、血的运行路线;俞穴是经络之气“交会输注”的部位,两者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结合起来研究,才能融会贯通。
经络学说,远在内经中已有系统的论述,它和阴阳五行、脏象等学说同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临证实践,使诊断和治疗有所遵循;五绝指针疗法的作用,同针灸、按摩疗法一样,以调节经络的机能,使气血调和,阴平阳秘,达到治疗的目的,从基本理论到临证操作,都不能离开经络学说。
经络的基本内容,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以及难以数计的孙络,它们相互连接,出入离合,内通脏腑,外达肢节,组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系统。
十二经脉,每经都有它一定的俞穴。奇经八脉中的冲、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等八脉,虽然各有其一定的循行路径和所主的病候,但各经的俞穴皆附属于十二经之内;唯任、督二脉,有其自己的俞穴和循行路径,因此一般将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故有十四经之称。
十二经筋的循行路径,在四肢和躯干部分,几乎完全是十二经脉的伴随者,也有长短的分支,惟不入内脏。经筋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约束联缀骨胳和肌肉,使整个躯体得以保持一定的位置和形态。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行的支脉。其所行路径,大部分从肘、膝以上的正经别出,经过躯干,内入脏腑,上至头、项之处。其所行路径,较之络脉深而且长。十二经脉,除有十五络脉为之沟通表、里经的联系外,十二经别负担着离、合、出、入表里联贯的关系。
十五络脉,是由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所别出。其所分布之处,皆以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为依据。经脉多系直行,络脉多系分支横出,故有联络十二经脉之作用。
经络按照阴阳学说的道理,区别人体的部位,脏腑的属性,并结合经络循行分布情况及其生理作用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的原则,制定了各个不同的名称。
古人对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认识,概括的归纳为阴阳两大类。而阴阳的变化消长过程,又可分为三个阶段,阳分少阳,阳明,太阳;阴分厥阴,少阴,太阴。这样就将一阴一阳推衍为三阴三阳,配属手足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是经脉的分支,所以随经脉的定名而命名,十二经筋的分布情况,基本上与经脉是一致的,故也采用手、足三阴、三阳为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