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血证第 11 页
吐血、便血
吐血与便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殊症状,在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中以溃疡病及门静脉高压症最常见。一般门静脉高压以吐血为常见,溃疡病以便血为多见。近年来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取得较好成绩,尤其是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治疗研究,更是取得了可喜成果。
1.辨证论治综合各地经验,其中最基本的证型主要有三型:一是胃火炽盛型,治疗着重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常用三黄泻心汤、大黄甘草汤加减;二是脾胃气虚型,治宜益气养血摄血,代表方如归脾汤、黄土汤;三是寒热虚实夹杂型,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大黄、黄芪、白及等。在此三型基础上,再随证增减[中医杂志1988;(5):375)。
2.专病专药程氏以泻心汤加味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4例,结果全部病例止血成功。大使潜血转阴时间2-7日,并总结本病的治疗经验为“清胃泻火,宁血治本;止血为急,谨防留瘀;通腑清脉,降气止逆;瘥后调理,归脾最宜”,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启示[黑龙江中医药1991;(4):15)。魏氏以止血冲剂(黄连、半夏、赤芍、茜草、白及等)治疗31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设西药对照组10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结果还表明,该方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脾虚胃热型疗产较佳[中国瓯学报1989~(3):192)。唐氏将115例便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应用大黄地黄汤(大黄、生地黄、槐角、升麻)治疗72例,显效率为93.1%,对照组43例,应用一般药物治疗,显效率为32.5%,经统计学处理P<0.005,差异非常显著[承德医学院学报1995;(4):348]。苏氏等以生大黄40g、参三七8g、白及60g,混合研末,筛取药粉分10包,每包含生药约log,每次一包,每日三次,用凉开水调成糊状内服,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79例,总有效率为98.7%[四川中医1998;(4):24)。马氏以五倍子15g,明矾12g,乌梅15g,大黄15g,甘草10s水煎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计115例,一般1-3天内即可止血,大便潜血试验可逐渐转阴[中医杂志1998;(1):5]。
单方验方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以大黄、白及、云南白药、三七、地榆等多用。尤其是大黄,其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对虚证、实证均有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具有多方面的止血作用。因此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大黄常作为首选药物。粉剂,每次3-5g,每日4次,温水调服;或将大黄粉调成糊剂,冷冻,以不凝为度,用量及次数同上。气血大亏的上消化道出血在出血阶段仍可用大黄止血,急则治标,但要注意中病即止,血止之后,再针对出血之因辨证论治[中医杂志1994;(1):54L
3.特殊途径给药任氏用冰凉血愁汤(乌贼骨、大黄炭、苎麻根等)灌胃治疗上消化道出血85例,总有效率98.8%[四川中医1989;(4):17L陶氏以止血煎(马勃lOOg、大黄50G,制成药液)口服和内窥镜下直视给药,分别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0例和35例。两种方法即刻止血几乎全部病例有效,经72小时观察,75例中72例未再出血。实验研究表明,止血煎对家兔实验性胃粘膜创伤性溃疡出血,可显著减少出血量和缩短出血时间,在内窥镜下于出血处直视给予止血煎后,出血病灶处立即呈现暗红色凝块,有即刻止血效果[中医杂志1989;(4):206]信郭氏将便血患者131例随机分两组治疗,采用复方大黄炭胶囊(由大黄炭、黄芩炭、荆芥炭、蒲黄炭等各500克,研成细粉末,经100目筛,装0号胶囊,每粒重0.61g),直视下通过乙状结肠镜确定肠粘膜出血部位的高低和大小,再将胶囊塞入肠管患处,每次5-15粒,日1次。内服每日3次,每次15—20粒,治疗组61例。采用西药止血药的对照组70例,疗程结束后进行肠镜检查。结果:复方大黄炭胶囊组显效率达95.1%,西药止血药组显效率为28.6%,两组比较,P<0.005。复方大黄炭胶囊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止血药对照组[中医研究1995;8(4):41]。
尿血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尿血,取得了较好效果。
1.尿血病因病机的研究近年来各种论著对尿血的病因病机看法较为一致,认为主要有热、湿、瘀、虚,尤以前三者多见。时氏则尤强调血瘀在尿血中的意义[黑龙江中医药1983;(4):28]。黎氏则认为尿血不外热、气两端,早期膀胱实热累及于肾,是发生尿血的病理基础,而脾肾气虚是尿血久治不愈的根本[中医药学报1985;(4):39]。
2.辨证分型及治法的研究目前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型:下焦热盛型,气滞血瘀型,阴虚火旺型,气不摄血型等。关于尿血的治法,针对不同病因病机,提出了相应的治法。王氏认为尿血之因以热为主,清下焦热为治疗尿血之法,非清无以止血[河北中医1986;(4):15)。时氏认为滋养肾阴为治本之法,并当配合清热利湿、凉血化瘀以治标[中医杂志1991;(9):4L李氏多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滋阴降火、养血止血;补脾固肾、益气摄血三法治疗尿血[中医杂志1991;(9):24)信荣氏强调尿血的治疗以治火、治气、治瘀、治因为四要[中医杂志1991;(9):4L何氏则归纳为清热凉血、泄肺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滋阴降火、健脾固肾治尿血六法[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2):24)。另外,由于引起尿血的疾病达百余种,李氏强调在尿血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于辨证论治的同时,应与西医学的辨病相结合,以提高疗效[中医杂志1991;(9):4)。
临床用药经验方面,下列几种药物既有止血作用,又可利小便,是治疗尿血的要药:白茅根、小蓟、琥珀、三七[中医杂志1991;(9):4)。陈氏善用海金沙治肾炎尿血[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6):7]。时氏认为出现尿血则必有瘀滞,因此活血之品可随证加用[中医杂志1986;(10):15]。
3.中医药治疗怠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血一般认为属热伤血络,治疗多用小蓟饮子、二至丸合导赤散、知柏八味丸等。对严重尿血有人主张凉血活血以止血,如北京中医学院用茜草、丹参、生地治疗。急性肾炎往往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反复加重,若伴上呼吸道感染,宜用银翘散加减,平时则可服玉屏风散以实卫固表,增加抵抗力[辽宁中医杂志1980;(11):28L尿血而伴有泌尿道感染者,则多选用对大肠杆菌有效的黄柏、蒲公英等[中华肾脏病杂志1991;(3):185]。慢性肾炎尿血有虚实之分,而多为虚证,实者多属热伤肾络,虚者多是阴虚火旺或气不摄血,沈氏认为慢性肾炎隐匿型出现尿血,应以扶正为主,·采用调理脾胃加益气养阴止血药。慢性肾炎普通型出现尿血,则以气阴两虚多见,且常反复发作,可重用黄芪加生地、知母、丹皮、仙鹤草、旱莲草等[中医杂志1991;(9):4]。阮氏辨证论治慢性肾炎尿血63例:①脾肾亏损:治以健脾益肾,补气固摄;②阴虚火旺:治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③热伤肾络:治以清热宣肺,凉血止血;④下焦湿热: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⑤气滞血瘀:多见于各型慢性肾炎,尤其是伴血液高凝状态或血脂偏高及情绪欠佳的患者,治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经治58例镜检血尿转阴[浙江中医杂志1992;(2):253]。常氏辨证治疗肾炎尿血54例,·其中下焦湿热型37例,阴虚内热型14例,气血两虚型3例,结果治愈46例,好转8例,临床治愈率为85%[吉林中医药1987;(3):18]。时氏以标本兼治为治则,用滋肾化瘀清利汤(女贞子、旱莲草、白花蛇舌草、生侧柏叶等)治疗肾炎尿血,并随证加减[中医杂志1991;(9):4]。
4.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血尿在初期治疗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在后期多用养阴清热药[中医杂志1991;(9):4]。王氏以紫癜胶囊(焦大黄、焦山楂、炙甘草、紫草等)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52例,均有肉眼或镜检血尿,总有效率96%[北京中医1992;(2):21]。
5.中医药治疗真9\肾病IGA肾病之血尿一般用活血化瘀法可取得较好疗效。陈氏辨证以气虚挟瘀型为主,治以益气活血,总有效率为74%。并认为祛瘀止血是治疗IGA肾病血尿的主要治则[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9):56]。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