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温病条辨 >> 正文

第四章 下焦篇第 11 页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2:24:34

    48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於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  金匮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盖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饮病当温者,十有八九。然当清者亦有一二。
      如此证息促,知在上焦;涎稀,知非劳伤之  ,亦非火邪之但  无痰而喉哑者可比;右大於左,纯然肺病;此乃饮邪隔拒,心火壅遏,肺气不能下达。
      音出於肺,金实不鸣,故以麻黄中空而达外,杏仁中实而降  ,石膏辛淡性寒,质重而气清轻,合麻杏而宣气分之郁热,甘草之甘以缓急,补土以生金也。
      按此方即大青龙之去桂枝、姜、枣者也。
    ”麻杏石甘汤方辛凉甘淡法。麻黄”三钱去节、杏仁”三钱去皮尖碾细石膏”三钱碾、甘草”二钱炙。水八杯,先煮麻黄,减二杯,去  ,纳诸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以喉亮为度。
    49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支饮上拥胸膈,直阻肺气,不令下降,呼息难通,非用急法不可,故以禀金火之气,破症瘕积聚,通利水道,性急之葶苈,急泻肺中之壅塞。
      然其性  悍,药必入胃过脾,恐伤脾胃中和之气,故以守中缓中之大枣,护脾胃而监制之,使不旁伤他脏。
      一急一缓,一苦一甘,相须成功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苦辛甘法。苦葶苈”三钱炒香碾细、大枣”五枚去核。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服,得效减其制,不效再作服,衰其大半而止。
    50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乾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
下焦加附子、生姜。
      金匮谓乾姜、桂枝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今反不渴者饮也,是以不渴,定其为饮,人所易知也。
      又云水在肺,其人渴,是饮家亦有渴症,人所不知,今人见渴投凉,轻则用花粉、冬地,重则用石膏、知母,全然不识病情,盖火  无痰,劳  胶痰,饮  稀痰兼风寒则难出,不兼风寒则易出,深则难出,浅则易出。
      其在上焦也,郁渴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反挟心火上升烁咽,渴欲饮水,愈饮愈渴,饮後水不得行,则愈饮愈  ,愈  愈渴,明知其为饮而渴也,用辛何妨,内经所谓「辛能润」是也。以乾姜峻散肺中寒水之气,而补肺金之体,使肺气得宣,而遏止  定矣。
      其在中焦也,水停心下,郁遏心气,不得下降,反来上烁咽喉,又格拒肾中真液,不得上潮於喉,故嗌乾而渴也。重用枳实,急通幽门,使水得下行,而脏气各安其位,各司其事,不渴不  矣。
      其在下焦也,水郁膀胱,格拒真水,不得外滋上潮,且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分,藏真水者肾也,肾恶燥,又肾脉入心,由心入肺,从肺系上循喉咙,平人之不渴者,全赖此脉之通调,开窍於舌下玉英廉泉,今下焦水积而肾脉不得通调,故亦渴也。附子合生姜为真武法,补北方司水之神,使邪水畅流,而真水滋生矣。
      大抵饮家当恶水,不渴者其病犹轻,渴者其病必重,如温热应渴,渴者犹轻,不渴者甚重,反象也。
      所谓加者,於应用方中重加之也。
    51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橘半桂苓枳姜汤主之。
      金匮谓阴吹正喧,猪膏发煎主之。盖以胃中津液不足,大肠津液枯槁,气不後行,逼走前阴,故重用润法,俾津液充足流行,浊气仍归旧路矣。
      若饮家之阴吹,则大不然,盖痰饮蟠居中焦,必有不寐、不食、不饥,不便、恶水等证,脉不数而迟弦,其为非津液之枯槁,乃津液之积聚胃口可知,故用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例,峻通胃液下行,使大肠得胃中津液滋润,而病如失矣。
      此证系余治验,故附录於此,以开一条门径。
    ”橘半桂苓枳姜汤方苦辛淡法。
半夏”二两、小枳实”一两、橘皮”六钱、桂枝”一两、茯苓块”六钱。
甘澜水十碗,煮成四碗,分四次,日三夜一服,以愈为度。愈後以温中补脾,使饮不聚为要,其下焦虚寒者,温下焦,肥人用温燥法,瘦人用温平法。
  按痰饮有四,除久留之伏饮,非因暑湿暴得者不议外,悬饮已见於伏暑例中,暑饮相搏,见上焦篇第二十九条,兹特补支饮、溢饮之由,及暑湿暴得者,望医者及时去病,以免留伏之患,并补金匮所未及者二条,以开後学读书之法。
      金匮溢饮条下,谓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注家俱不甚晰,何以同一溢饮,而用寒用热,两不相侔哉,按大青龙汤有石膏、杏仁、生姜、大枣,而无乾姜、细辛、五味、半夏、白芍,盖大青龙主脉洪数,面赤喉哑之热饮,小青龙主脉弦紧不渴之寒饮也。由此类推,胸中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苓桂术甘,外饮治脾也,肾气丸,内饮治肾也。
      再胸痹门中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汤主之,人叁汤亦主之。又何以一通一补,而主一胸痹乎,盖胸痹因寒湿痰饮之实证,则宜通阳,补之不惟不愈,人叁增气,且致喘满,若无风寒痰饮之外因,不内外因,但系胸中清阳之气,不足而痹痛者,如苦读书而妄想,好歌曲而无度,重伤胸中阳气者,老人清阳日薄者,若再以薤白栝蒌枳实滑之泻之通之,是速之成劳也。断非人叁汤不可,学者能从此类推,方不死於句下,方可与言读书也。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文章录入:中医五绝网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