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学术争鸣 >> 正文

中医学术:张学文释温病毒瘀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6 23:46:15

中医学术:张学文释温病毒瘀 刘绪银 湖南省新邵县中医医院

  温(瘟)病是中医临床常见的急症,对于温病的认识,自古就认为与毒邪相关,治疗多用清热解毒之品。二版教材《温病学讲义》承传统,提出了“风热病毒”、“暑热病毒”“、湿热病毒”、“燥热病毒”,但自三版教材起将“病毒”易为“温热病邪”。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这不利于继承与发展中医学术,他在对中医经典和历代医家治疗温病的经验的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温病研究50余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温病“毒瘀”学说。

  温病之“毒瘀”

  温病之毒

  张学文认为毒涵义最广泛,从病因而言,凡对机体有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皆是毒,《黄帝内经》有“寒毒”、“热毒”、“湿毒”、“燥毒”和治病要“去毒”之说。从病证而言,凡发病迅速、猛峻、危及生命的疾病皆是毒病。温(瘟)病发病迅猛,常见高热、瘀斑,危及生命,当属毒病,故自古有寒毒内伏为温(瘟)病之说。

  张学文认为温病之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存在的特殊的温毒病邪,古代医家称为疠气、杂气,其致病特征为突然发生,初起症状明显,常高热以及卫气同病,传染性强,“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病”(《瘟疫论》),临床表现基本一致;二是风、寒、湿、热、暑、燥六淫偏盛或内伏,壅滞内结化毒,所谓“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金匮要略心典》),致病多有潜伏期、前驱期和外感症状;三是邪毒损伤脏腑气血津液,导致气血败坏、痰浊内生而酿毒。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