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对中医治糖尿病并发症研究的思考第 3 页
定位和思考
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应该很好的定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非所有的慢性并发症及任何阶段都适合中医治疗。如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糖尿病足坏疽期等就不适合中医治疗,应不失时机地用西医的方法进行处理。而对于糖尿病早期肾病、背景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认知功能减退等则可以用中医中药治疗。
笔者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要在“既病防变”上下功夫,糖尿病多数慢性并发症早期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果采用辨证论治干预,将面临“无证可辨”的尴尬,因此要重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医病机的研究,以便指导临床治疗。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糖尿病人多痰湿多瘀血,在有慢性并发症时更为显著。我们以往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血瘀证贯穿糖尿病病程的始终,并且在临床血瘀证出现之前就有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因此祝谌予教授提出要及早应用活血化瘀药,防患于未然,意在“未病先防”,进一步研究发现糖尿病有血管病变者比无血管病变者血液流变性异常及血栓素B2水平增高更为显著,因此治疗上提出要加强活血破瘀的力度,为的是“既病防变”。2型糖尿病病人多肥胖,糖代谢紊乱的同时多伴有脂代谢的异常。中医认为“肥人多痰”。明代张景岳言:“五脏之病俱能生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失健运,谷反为滞,痰浊内生,阻于络道,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血瘀形成。应该说痰浊和瘀血均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产物。痰浊日久,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瘀阻脉络,导致并加重血瘀;血瘀气滞,津液运行受阻,又聚而成痰。正如清代唐容川《血证论》言:“瘀血既久,亦能化痰。”痰浊和瘀血虽非同一病理产物,但其形成原因如出一辙。二者在体内相继而生,相互影响,终致痰瘀并见。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多重视活血祛痰法的应用,也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结果。但中药能否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对已经发生了并发症要研究能否延缓其发展降低其终点事件的发生,如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课题。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