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对中医治糖尿病并发症研究的思考第 2 页
治疗优势
糖尿病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认为和多元醇代谢通路的激活、蛋白非酶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蛋白激酶C激活、脂质过氧化损伤、自身免疫、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因素有关,研究者均从不同的发病机制寻找其干预的措施和药物,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蛋白非酶糖基化抑制剂、抗氧化剂、血管扩张剂等等。而中医注重整体调节、中药具有多靶点调节的特点。许多中药及复方兼有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山梨醇蓄积、抗自由基损伤、改善微循环、保护肝肾功能等作用。如人参不仅能够降低血糖,还可直接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金匮肾气丸可以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降低山梨醇浓度,提高Na+-K+-ATP酶活性,增快神经传导速度,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橙皮苷在降低STZ糖尿病大鼠肾组织AGEs的同时,可减少LPO的含量。大黄能明显抑制肾组织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抑制引起体外培养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l的过度表达及葡萄糖摄入增高的异常状态,等等。
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在中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方面,无论是复方,还是单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较少,重复性的基础研究偏多。许多临床试验没有进行严格的随机对照;用药剂量、剂型和疗程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疗效的观察及机理的研究仍停留在中间指标或替代指标的推测水平。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严格按照RCT进行,建立科学的中医疗效评价体系,从疗效指标(相关终点及致死终点)、卫生经济学、提高生存质量三方面考虑。
实验研究应重视动物模型的选择,目前中医研究糖尿病的动物模型都是借鉴西医的方法,通常是诱发性动物疾病模型,如手术摘除动物胰腺,或用化学物质(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等)损伤动物胰岛细胞等,这类动物模型其发病机理与症状表现与人类糖尿病并不完全一致。应结合中医特色,进行病症同步研究,建立既符合发病机制,又符合临床实际的中医动物模型,以便客观地评价中药疗效并探索其防治机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