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学术争鸣 >> 正文

“治未病”5原则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10 9:07:44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中医

“治未病”既是祖国医学传统而先进的医学预防思想,又是现代而全新的预防医学课题。中医一贯主张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故有“上工治未病”之说。自《黄帝内经》以来的2000多年中,众多医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理论核心,其内涵的实质是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避免和减轻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进而促进人类的健康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整个医学体系和医疗工作由治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使人类社会向“无医世界”迈进。“治未病”主要有两方面的贡献:第一,未病的涵义,一指健康状态的个体阴平阳秘、气血调和且又不受病邪侵害,即“无病”;二指处于发病或传变的前期状态,疾病早期症状较隐匿且轻的阶段,即“欲病”。第二,总结了治未病的具体措施,一是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因内在脏腑、阴阳、气血、津液功能失调(内因)及外界致病因素的伤害(外因),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二是积极进行治疗,去除致病因子。简言之,其基本理论内涵就是:“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择时防发”。

  笔者总结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治未病有五原则。

  1.定期体检,见微知著

  结合国家劳动保险制度,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体质辨识中心或体检站,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定期体检,“辨病”与“辨体”相结合。开发“体检-预防-保健-诊断-治疗-体检-康复”为一体的环式治未病保健诊疗链,建立完善的体检资料数据库,动态观察和规范管理,定期开展随访和健康教育。定期体检内容不但包括身体疾病、心理疾病、中医体质类型和亚健康状态,及时发现“疾病微征”或“隐态”,且利于早期逆转,恢复健康。通过体检,及早发现并防止疾病传变。

  2.重视先兆  截断逆转

  先兆症状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如对中风的潜证“无者求之”的早期治疗,如出现肢体麻木、沉滞者为脉络阻滞,予活血通络之丹参、红花、川芎、赤芍、鸡血藤,若见眩晕则予平肝熄风之钩藤、天麻、石决明、菊花等,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治中风于未发之时。对一些反复发作,发病有规律的疑难痼疾,如现代医学中的免疫性、过敏性及内分泌、神经系统或者一些病因尚未明了的疾病,运用中医治未病方法,注意缓解期的扶正固本,结合情绪调摄、体育锻炼,疗效确切。研究表明,将糖耐量减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干预组和对照组,中药干预组具有延缓患者糖耐量降低发展到糖尿病,从而进一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及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延长其生命。

  3.安其未病  防其所传

  未病,指尚未患病的肮脏或部位,与“已病”和“成病”相对而言。如,糖尿病,其特征是持续高血糖,其病理基础是胰岛细胞功能损伤,若血糖控制不良,久之则引起心、脑、肾、眼等脏器的损伤和病变。因此,对糖尿病,则在十分重视早期治疗的达标和胰岛功能的修复的同时,选用中药重点养阴,活血通络中药目前,脂肪肝的检出率日益增多,部分脂肪肝患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可以认为脂肪肝不断发展是肝纤维化的前期病变,如能在早期及时治疗,可以阻止其进一步发展,甚至使共逆转,因此其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4.掌握规律  先时而治

  对于有明显季节性的疾病,常可先时而治,预防为主,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哮喘病,往往秋冬常发,在夏季就积极预防,即所谓中医学的“冬病夏治”,疗效确切。对流感,过敏性鼻炎等春季多发病,则通过建议患者增强体质,适当锻炼,积极预防,采取了“春病冬防”的原则。

  5.三因制宜,各司法度

  三因制宜,就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人有老幼、男女、胖瘦以及九种体质分别,地有东、西、南、北、中之分,时有一年四季之分,这些不同特点,决定了治未病时的“同中存异”、“异中存同”的必然性。因此,治未病工作的开展,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综上所述,中医治未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和精髓。挖掘、整理、提高、弘扬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充实、凝练、创新是中医药界的责任,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最先进的医学是“无医世界”。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是“无医世界”的最好诠释和超前的先进理论。中医治未病有着广阔的前景。在古今医学扎实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治未病理论,开拓中医治未病的领域是后医学时代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文章录入:中医五绝网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