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学术争鸣 >> 正文

中医异化现象的沉思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 8:40:39
    什么是“中医异化”

  所谓“中医异化”,是指现在的新生代中医,在西医电声光的现代诊断技术面前,忽视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轻视四诊合参分析的原则,基本抛弃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忽视处方用药升降浮沉、四气五味、严谨配伍的原则,临床思维往往以西医的某病为出发点,先入为主的分型,比附中医的某证,勉强给予一个中医的病证诊断,更有甚者打着“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旗号,在西医观念的指导下,寻找合乎所谓现代药理作用的“特效药物”拼凑组方。比如一遇冠心病就一味“化瘀通脉”,而忽视“寒”、“痰”、“虚”之因,一遇“感染”就大肆“清热解毒”,而忽视“痰”、“饮”、“瘀”对因治疗;一遇“肝炎”就“抗病毒”却忽视“健脾”、“养血”等整体治疗……至于以西医疗法为主体,中医疗法为陪衬的,那已是趋向“质化”的一类,难以在本文中进行评估了。

  另外,还有极少部分人,把中医理论说得过分玄乎,中医治疗过分神乎,甚至拔高到几乎神化的地步,或认为中医仅是古代的哲学传统文化,不承认它是我国独特的一门医学科学,使中医变得虚无飘渺、不切实际起来,从而出现另类异化。

  凡此种种皆属中医异化现象。“异化”了的中医,脱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圆机活法的中医特色,难以在临证中显示其优势,反而会降低疗效,如此下去不需外界取消中医,自身就会退出医疗市场,因此,其危害之大不容小觑。

  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

  为什么现今的中医会出现异化现象呢?分析其原因约有如下数端:

  一是民族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了中医学术,新文化运动浪潮,导致全盘追求西方文化,批评、改造、否定中国文化的学潮泛滥成灾。

  某些中医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力图运用西方的哲学和医学理论来证明自己的理论也是“科学”的,借用西方的所谓科学标准来证明中医不是“唯心主义”和“玄学”,反而导致中医学术理论的支离破碎、不得要领。如把阴阳五行学说解释成具体的“物质”或“物质元素”,甚至解释为“电子”、“离子”等等“唯物”的物质概念,把中医特有的“藏象”解释成藏之于内的“脏器”,把中医的“脾”看成仅是消化系统的“器官”,心包络被理解成了“心包膜”,“津液”相当于“水液”或“组织液”,其“气化”过程被“替换”为“水液代谢”等,将中医固有的理论,混淆不清。

  研究中医古籍的也大多只是在整理文献、校勘古籍、疏理史实上有所成就,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阐释上缺乏自主、原创性的研讨,甚至多所误导,导致中医学术理论在根源处出了问题。这一根源处的问题,就是近一百多年来的“以现代医学解释中医”,中医丧失了“以中医解释中医”的能力,中医学术理论沦为被现代医学任意解释的对象,中医渐渐脱离了“纯真的味道”,中医学术理论成了西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医学术理论。这种现象已经“初具规模”,并有继续以不可阻挡的潮流迅猛发展之势。

  二是中医自身的封闭,崇古思潮的自满,保护意识的禁锢,崇洋思想的高压,不让中医发展,导致中医不能与时俱进,学术停滞难前,客观上授人以柄。

  三是现在从事中医者自我紧迫感不强。旧社会对中医的扼杀是主流,那时的中医从业者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危机感,能上下齐心,鞠躬尽瘁,而今的新生代大多不理解中医的艰难曲折以及曾经遭受迫害的惨痛,因此,也就缺乏那种苦斗精神。

  四是由于中药材质量的伪劣、炮制不严等问题,导致临床疗效的下降,使得中医人及病者对中医临床疗效的怀疑和不自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五是中医立法不够完善,疾病诊断的标准、治疗指南规范均把西医作为依据,一旦出现医疗纠纷,中医常常处于劣势,因此,从事中医者常常担心忧虑,明哲保身,有些干脆放弃了。

  六是现在铁饭碗不存在了,就业难、安身难,刚刚踏上中医临床的大夫并未中医之术当作救世济民的道行,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把行医当作挣钱吃饭的职业而已。加之在经济驱动下,简、便、验、廉的优势反变为劣势,为了趋利避害,只好以西代中,弃中就西。同时,中、西多门学科俱能通晓亦属难事,知识结构决定了学术意识,求全反滥,求广难精。正因为如此,造成中医基本功薄弱,实践磨练少,临床功夫不深、疗效不高、阵地丢失、自我萎缩的情形就不足为奇了。这是导致中医异化的深层次根由。

  思考与对策

  中医异化现象产生的原因非常之复杂,有其历史的根源、社会的因素,更与人文精神、事业境界不无关联,尤其是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西医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相反中医优势越发减少,中医阵地明显缩小了,很多中医院中医特色并不明显,中医医术并不突出,西医当家、西医为主的中医医院也不鲜见。要切实解决中医异化之弊,恐难一蹴而就,应当站在中医事业的高度,开展系统工程,综合治理,深入探索和研究改变现状乃至振兴中医之路,为此,我们提出如下设想和对策。

  一是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变革创新,与时俱进。中医优势不是大生产化的新制剂,归根结底还是其辨证论治方法。因此,要强调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变革,否则空谈创新、变革,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当然疾病谱发生了许多变化,中医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为我所用,进一步扩大临床阵地,巩固和提升中医诊治领域。

  二是衷中参西,以中为主,扬长补短,化短为长。要加强中医在急性病症、疑难病症中的研究力度,充分运用经方、温病理论指导急难重症的诊疗,切实提高临床疗效,从根本上改变中医“慢郎中”的形象。要正确看待中西医结合问题,中西医两法的并治,是医疗的需要、是疾病康复的需要。既要承认两者都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又要客观地认识两者在文化、思想、方法、技术等方面存在本质的差异。强调两者并存,不能片面地搞“狭义的中西医结合”,简单地搞“中西医药物相加”。

  三是中医医院要以中医为主体,大力发展中医特色项目。中医医院要以中医特色技术为主导,要充分挖掘中医优势,强化中医特色服务,结合临床实际和现代疾病谱设计中医诊疗科目,如“疑难病门诊”、“亚健康门诊”等,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辨证优势和“治未病”优势,把中医优势病种做大做强,打出品牌,占领市场。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如加强中医急诊研究,充分显示中医在高热、出血、暴喘、暴吐、暴利、惊厥、昏迷、斑疹、吐衄、厥脱等急症救治中的优势,又如肿瘤术后调理、配合放化疗治疗问题,进一步扩大中医阵地。

  四是中医教育、人才培养要遵循中医行业自身发展规律。必须重视中医经典教学,不能忽视中医临床“师带徒”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用性中医人才的塑造,切实打造符合行业要求的中医人才。中医院校不宜盲目扩招,要强调中医院校的独立招生,实行自主自愿的原则。

  课程组合要优化,必须突出中医药专业课程为主体,切实保证其必需课时及教学质量,不能削弱中医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西医课程的设置应重新组合,重视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把中西医课程按培养目标需要,有比例地组合成为有机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双轨平行。既应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面,但对非实用性边缘学科及无关的学科知识,要有所选择和控制,以免冲击主干课。要看到古典医籍的“后劲”,有利于奠定学生基本理论的深广度。

  要强化中医文化教育和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临床教学可以实行导师制,打造出符合临床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研究生教育要注重培养以临床能力为核心的高尖人才,由过去的科研教育转变为精英教育,走以疗效见长、质量取胜的战略路线。不可只注重科研实验设计,更不可忽视经典理论的领悟和运用训练。

  五是重视道地中药及炮制,保证中药质量。要遵循中医中药理论,严格按照道地药材要求、在中药种植、炮制、加工等方面科学管理,稳定工艺,保证质量,为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保障。一方面大力挖掘传统的中药饮片及应急制剂,一方面解决剂型单调,不能适应临床需求的问题,研制多类剂型,保证临床多途径给药扩大应用范围。

  六是中医科研要遵循中医理论,突出提高临床疗效。应提倡遵循中医理论、按照中医药学术特点进行知识创新,必须在基于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逐步从验证性实验,上升到机理性探索,创立适合中医自身理论体系的科研设计思路和方法。要有勇气制订一套相对独立的真正属于中医药行业评价的标准和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包括科研鉴定、中医医疗事故处理、中药不良反应鉴定、中药新药审批等),切实为中医研究创造良好氛围和条件。

  总之,目前的中医异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由于立场、观念、方法上的差异,可能有不同的评议,但总应以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不尚空论,力戒浮夸,多做实事,众志成城,为中医药的未来添砖加瓦。


文章录入:中医五绝网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