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学术争鸣 >> 正文

以模式转化带动中医学术创新第 2 页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16 15:58:41

  “热病统寒温”模式大挪移
  中医对于温病的认识模式,是不断发展、演化的。《素问》认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说明古代的温病都局限于春季,而不是散见于四季。仲景《伤寒论》说温病的症状主要是“发热而渴,不恶寒”,属于里热外发型的热病,初期没有表证,治疗上也就不会使用麻黄汤、桂枝汤来发汗解表。
  清代温病学家认为除了冬季的伤寒之外,四时皆有温热病,它们总称温病而不是总称伤寒或广义伤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其上焦篇云:“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吴鞠通所说的这九种温病,几乎囊括了仲景时代的所有外感热病。
  联系到2003年的SARS,因为它在2002年的11月就出现了,尚未入冬,故可以将其叫作伏暑;入冬以后,又可被人称为冬瘟、伤寒;到了春季,则被命名为春瘟、风温、瘟疫、肺毒疫、肺痹疫。一个具体的病被叫作几个病名,好像是百花齐放,其实正反映出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不规范。
  不规范的认识来源于寒温论争,几百年来争而未果。虽然自清朝开始就有整合伤寒、温病学说的构想,但是一直没有成熟的方案,也就是没有成熟的“模式”。
  邓铁涛教授研究寒温关系几十年,提出 “使伤寒、温病逐渐融合为热病”的理论构想,是医学模式转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值得深入思考。
  以热病统寒温,不是简单的伤寒与温病的统一,而是突出热病,淡化寒温。热病以发热为最鲜明特征,既是患者的主观感觉,也是医生的客观依据,对外便于交流观点,对内便于统一认识。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