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痛消治疗肛肠病及术后创面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肛门疾病 直肠疾病 中药疗法 洗剂
2001—2007年,我们应用肿痛消洗剂保守治疗肛肠常见病200例,应用肿痛消纱条予肛肠病术后创面换药55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参照文献[1]确诊,包括痔、肛瘘、肛裂、肛周湿疹、肛门瘙痒症、早期尖锐湿疣等;对于肛肠病术后患者,同种疾病采用的是同一手术方式。
1.2 一般资料 全部510例均为本院肛肠科住院患者,接受保守治疗400例,接受术后创面换药110例。保守治疗4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1组200例,男92例,女108例;年龄15~82岁;病程2日~22年;其中痔85例,肛裂50例,肛瘘30例,其他肛肠病(肛周湿疹、肛门瘙痒症、早期尖锐湿疣等)35例。对照1组200例,男89例,女111例;年龄14~81岁;病程1日~25年;其中痔96例,肛裂42例,肛瘘33例,其他肛肠病(肛周湿疹、肛门瘙痒症、早期尖锐湿疣等)29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常规坐浴11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2组55例,男28例,女27例;年龄16~71岁;病程2日~18年;痔术后22例,肛裂术后15例,肛瘘术后18例。对照2组55例,男26例,女29例;年龄16~72岁;病程2日~17年;痔术后24例,肛裂术后17例,肛瘘术后14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保守疗法
1.3.1.1 治疗1组 肿痛消(当归、黄芩、地榆、花椒按1∶1∶1∶1组成,由本院煎药室煎煮,真空装袋),每次1袋(60 g),将药物放入盆内,用沸水1 000~1 500 mL加盖浸泡3~5 min,患者坐于盆上,先熏后洗,每日1~2次。
1.3.1.2 对照1组 祛毒汤(红花、川芎、牡丹皮、木香、厚朴等按1∶1∶1∶1∶1组成,本院煎药室煎煮,真空装袋), 每次1袋(60 g),用沸水1 000~1 500 mL加盖浸泡3~5 min,患者坐于盆上,先熏后洗,每日1~2次。
1.3.1.3 疗程 2组均7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2 术后创面换药
1.3.2.1 治疗2组 均于手术后第2日开始接受创面纱条换药治疗。患者换药时先用肿痛消熏洗(药物、方法同治疗1组)10 min,后用肿痛消加工制成的纱条(当归、黄芩、地榆、花椒等用麻油浸泡24 h,煎熬去渣,加蜡成膏)覆盖创面,每日1次。
1.3.2.2 对照2组 用湿润烧伤膏(汕头市美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00004)纱条创口换药,每日1次。
1.4 保守疗法疗效标准[2] 痊愈:临床症状(便血,肿物脱出,肛门疼痛、坠胀、烧灼感,肛周分泌物,瘙痒)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保守治疗结果 治疗1组200例,痊愈126例,显效56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0%;对照1组200例,痊愈51例,显效40例,有效49例,无效60例,总有效率7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术后换药结果 2组术后疼痛、创面渗血、肉芽及创面水肿持续时间、手术愈合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术后疼痛、创面渗血、肉芽及创面水肿持续时间、手术愈合时间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由表1可见,2组术后疼痛、创面渗血、肉芽及创面水肿持续时间、手术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肿痛消是著名老中医芮恒祥根据中医理论,通过50余年的临床经验,严格筛选有效药物总结出的经验方剂。该方对肛肠疾病、肛肠病术后创面换药及疮疡疔毒等均有较好的疗效。肿痛消方中当归活血补血,常用于痈疽疮疡、瘀血作痛,起到消肿止痛、排脓生肌的功效;黄芩清热澡湿,泻火解毒,善治痈肿疮毒,以直折其热,清大肠之火,泻大肠之热;花椒杀虫止痒,止痛;地榆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外用可止脓血,除恶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榆可使创面渗出物减少,疼痛减轻,加速局部血液凝固,促进微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减缓出血[3]。诸药合用,共奏消肿止痛、收敛止血、托毒生肌、杀虫止痒之功。凡热、湿、风、虫等引起的肿毒痛痒,皆可使痛痒缓解、肿毒消散。故用其熏洗治疗肛肠疾病,多能奏效。对肛肠病术后创口换药,有利于创面修复,缩短疗程,提高疗效。肿痛消为纯中药制剂,疗效确切,由于采用现代制备工艺,克服了传统水煎中药的不足,有效成分易于析出,携带使用方便,奏效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伯虎.大肠肛门病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243-256.
[2] 安阿●.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3-180.
[3] 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85.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