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的历史演变第 6 页
民国期间,浙江还有不少早年悬壶省外,医名卓著,并热心中医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肖山施今墨,年幼时母病遭庸医误诊险致丧命,遂从舅父李可亭(河南安阳名医)习医。年青时曾追随同盟会先躯黄兴投身国民革命,后引退专心攻医。1929年国民党政府妄图废止中医,施氏奔走呼吁联络各省医家抗争,迫使当局取消废止中医之议案。1932年,施氏以行医收入创办了华北国医学院,聘请北京等地著名医家任教,开设中西医学课程。办学十余年,为我国中医界培养了许多人才。解放后,施氏历任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绍兴祝味菊,祖先世代业医,成年时拜蜀中名医刘雨笙为师,后考入军医学校学习西医,又随师在日本留学二年,回国后在成都行医。由于医术高超,不久即闻名四川。1927年为避战乱至沪悬壶,因慕其名,上海新中国医学院聘为教授,兼实习导师,后担任该院附设新中国医学研究院院长、新中国医院院长。施氏中西兼通,主张吸收西医,改进中医,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之先躯。因治病善用附子,还有“祝附子”之称。在沪上,与陆渊雷、章次公齐名,同为上海医林三大师。另外,浙江严云1927年在上海与秦伯未、章次公等创办中国医学院,后又在新中国医学院任教授。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浙江名医在上海从事中医教育的人数为全国之冠。如嘉善叶劲秋、丽水庄虞卿、乐清南宗景、仙居朱寿朋先后在那时被聘为上海中国医学院教授。
综观清末民国期间浙江的中医教育事业,由于志士仁人前赴后继的努力,确实还是比较兴旺和颇有成就的。较之其他省市,还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办学延绵不断,虽间有停办,但此起彼落,从清末至解放未曾间断;二是民间办学积极,尤以医药行业资助者多,反动政府则作壁上观;三是分布比较集中,多在杭、甬、湖与浙南一带经济较发达地区,尤以温州居多;四是思想开放,观念较新,办学者大多重视西医基础课及科学技术课的开设与教学;五是教学方法先进,许多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安排能跟上社会科学文化的节奏,不落伍于其他类学校;六是敢于创新,出现了中西医结合、中医函授等当时国内鲜见的中医教育学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 绿色通道
- 精彩推荐
- 最新推荐
[经验交流]胡思荣论治咳嗽经验 09-23 [报刊简介][图文]《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简介 09-16 [学术争鸣]“厥阴”由来探秘 09-03 [中医视点]别用分型治疗取代辨证论治 09-02 [中医视点]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 08-31 [中医视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 08-31 [中医视点]继承创新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 07-23 [学术争鸣]中医学术:从毒论治皮肤病 07-14 [中医教育]发挥专长优势 培养多元人才 07-12 [经验交流]孙浩经方治小儿咳嗽经验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