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中医教育 >> 正文

中医教育的历史演变第 2 页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 8:57:26

    早期官办中医教育模式——学堂

    家传、带徒及讲学等民间中医教育形式对于继承历代医家学术经验,培养中医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也值得借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它们培养的医家在数量上显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给政府的考核与管理带来了难度。于是,官办的中医教育机构相继出现。据《唐六典》卷十四记载,“宋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可见,公元443年的刘宋王朝即创建了政府的医学教育机构。以后,北魏、隋朝设太医、博士、助教等官职来管理医学教育。

    我国官办医学教育昌盛时期是唐代,当时有中央与地方两级医学教育制度。中央级称“太医署”,规模很大,有师生三、四百人;地方上如长安(西安)、洛阳、太原等都督府均开办医学,各州普遍设置医学博士和医学助教。宋代设“太医局”管理医学教育,初期以科举方法考选医生,公元1044年在京城建立专门学校,有各科学员80多人,规模很小。后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举办学校培养人才,医学教育才开始发展。据《宋会要辑稿》和《元丰备对》两书记载,当时太医局学生有300余人,学习内容分九个科,这时的教育方针重视实习训练,强调从临床中获取知识经验,所以医学生要轮流为其他三学(太学、律学、武学)学生及京城的军人治病,并要求记录治疗过程与结果。

    浙江官办的中医教育机构出现在南宋。北宋迁都临安(现杭州)后,政治、文化与经济中心便南移至江浙一带。南宋绍兴年间,朝廷设立了翰林官医局,由它负责医学教育,设医学堂。它的主要职责是为朝廷培养太医。据《梦梁录》记载,医学堂的遗址在通江桥北,老百姓沿用老习惯,称它太医局。学堂设大方脉和小方脉科,前者的教材为《素问》、《难经》、《伤寒论》和《巢氏病源》等;后者为《难经》、《巢氏病源》和《太平圣惠方》等,有四名翰林官医局的医官被调到学堂负责管理,他们被称为“教授”。学生的编额为二百五十人,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都由政府负担。称“斋生”,学生的住宿和伙食条件很丰厚,不过该校的考试制度非常严格,稍有懈怠就可能被淘汰。而且虽为医校,但儒家正统的气息十分浓厚,上至学校的制度,下到学生的制服都效法礼部领导下的太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