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中医教育 >> 正文

中医基础与临床不可分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7 17:20:32

——中医研究生教育之我见
□ 刘 承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立足之本。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西医学的进步十分迅速,中医受到了很大冲击,临床阵地日渐萎缩,生存受到严峻的挑战。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当前中医应千方百计提高其临床疗效,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目前的中医教育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中医疗效的提高,笔者以研究生教育为例,对此作以探讨。

  中医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培养模式上大体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培养师资为主,强调加强中医基本功;第二阶段强调现代科研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第三阶段强调培养实用型临床人才,比较重视临床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训练。在中医研究生教育创始时期,当时正值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恢复招生、中医师资奇缺,培养中医研究生最主要、最迫切的目的是要解决中医教育的师资问题,因此,中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师资为重点。上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对中医师资的需求已得到缓和,加之现代科研工作的条件也逐渐得到改善,普遍重视培养现代科研型中医研究生,无论基础学科或临床学科研究生,都开展了实验研究,把现代医学的检测方法和指标用于中医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至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单一的实验研究型中医研究生培养数量的增加,毕业生分配去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科研机构的比例逐渐减小,而临床上对中医研究生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科研型研究生已不适应临床的实际需要,继而转向注重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近年来,又将医学学位分为临床专业学位和医学科学学位两类,临床专业研究生主要在临床医院培养,但由于中医院有西化的倾向,中医研究生临证能力的培养受到冲击。

  中医研究生将是推动中医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代表着中医界较高的水平,但目前相当部分的中医博士、硕士临床水平不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能令人满意,与名老中医的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当前的中医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许多院校都分为临床型和基础型,临床研究生主要在临床中培养,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就可以少一点,提高临床疗效的重任主要落在了他们的肩上。但目前的中医医院为了生存需要,西医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对病人的处理是“西医打头阵,中医做陪衬”,因此中医临床研究生首先要系统地学习西医的处理方法,这当然也是必要的,无可指责。但他们花在中医理论学习上的时间就十分有限,久而久之,在他们的头脑中,西医的思维方式便占据了统治地位,用中医处理临床问题时已感到力不从心,只能照教科书对号入座,写病历收集中医四诊资料匆匆而过,对诊脉不能深究,辨证准确与否心里没底,开中药处方时很随意,不仔细斟酌药物的使用。疗效不好时,不从自己是否对中医理论有准确而完整的理解和把握上找原因,而是指责中医理论模糊,可重复性差。

  基础型研究生又是如何培养的呢?要求他们对中医基础理论要深入学习,同时必须对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方法有所掌握,他们的研究方法是理论探讨和动物实验,临床机会基本上被剥夺了,可脱离临床的理论探索是枯燥的,有时自己也不清楚哪些理论是经得起临床检验,哪些是靠不住的。他们将来的工作去向主要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这套培养模式是仿照西医而来的,但中医与西医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西医学的解剖、组织、胚胎等学科,使用的研究方法都是看得到和摸得着的,非常具有质感和实观认识,可以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中医实践性强,离开实践将很难发展,目前的动物实验方法是仿照西医而来,还没有成熟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因而动物模型没有说服力,动物实验不是发展中医的主要手段。有人指责中医基础学科分化不全,并作为中医不科学的证据,但中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再者,学科的分化是自然形成的,人为的分化是不可取的,人为分化无异于拔苗助长。我们历来强调,发展中医应遵循中医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探寻中医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发现中医基础与临床是不可分割的。

  首先,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观察和实践。中医理论是建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长期反复观察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并吸收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绝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第二,中医理论的创新推动了中医实践的发展。中医重视经验,但同样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不重视理论的创新,中医就不能发展。张仲景就批评过只重视经验而不重视理论的医生,“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而张仲景本人在思求经旨的基础上,在“凭脉辨证”的实践过程中,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从而推动了中医实践的发展。

  第三,理论的学习、丰富和发展离不开临床。中医理论有时是十分抽象的,其美妙之处只有在临床中才能有所体会。著名中医学家王绵之曾讲过:“……关键是读书和临证,并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死读书是不对的,因为中医有许多理论和知识只有通过临证才能正确理解,至少在目前还别无他途。”可见学习中医离不开临床。而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更离不开临床,温病学理论的奠基者叶天士,一生忙于诊务,简直是纯粹的临床家,卫气营血辨证体系正是在他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创立的,没有实践而要创立新理论是难以想象的。

  现在,许多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人,他们很少从事临床工作,既不做医疗工作,也不做临床调查,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做动物实验、搞课题,有完全脱离临床的倾向。许多老中医呼吁学习中医要早临床、多临床,但至今也没有完全落实。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水平临床人才,可是我们的师资队伍中却有不少不精通中医临床的教师,这又怎么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呢?

  要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有很多事情要做,但首先必须明白,当代中医的中坚是学验俱丰的名老中医,如果没有他们创造的卓越疗效,中医就不会被青睐,甚至无立足之地。今天的研究生队伍中,必须培养出未来学验俱丰的高级中医,这关系到中医的前途和命运。可是如果按照现有的培养方式,能实现这一目标吗?我们应该借鉴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理论与临床并重。名老中医之所以疗效高,一是理论高深,二是经验丰富。所以应让搞基础的人有机会临床,搞临床的人也要深入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基础与临床必须紧密结合,划分基础与临床只能是的一种分工倾向,在学术上二者必须连为一体,而不能相互脱节。

  当代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对如何学好中医有如下建议:临证-读书-思考-临证-总结提高(或实验研究),如此循环往复,终身实践是一条光明大道。这也代表了许多名老中医的观点,是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借鉴。


文章录入:中医五绝网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