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中医教育 >> 正文

将师承融入当代中医教育体系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2 16:29:50

将师承融入
当代中医教育体系
 
□ 王庆其 上海中医药大学


 
  历史推演到21世纪,当中医教育已经纳入现代高等教育的轨道并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形式时,传统的师承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能否将传统师承教育的优点融入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体系中,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这是新时期中医药高等教育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议题。

  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师承教育是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在几千年薪传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式。

  师承教育的肇始可以认为与中医的起源同步。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向其“天师”岐伯等请教问答的记述,通过师生问难答疑把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及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演绎得淋漓尽致。及至唐宋以降,名医辈出,他们的医疗经验及学术特色,依靠师承教育的形式,父传子受,师授徒承,代代相传,从而使中医学术流派纷呈,代有薪传。如河间学派中的刘完素—罗知悌—朱丹溪—戴思恭,易水学派中的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形成了一个人才链和人才群体。

  中医学教育的创办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期的秦承祖。他是历史上创办医学教育的第一人。这是基于宋武帝刘裕“古之建国,教学为先”的立国方针,至隋代始设“太医署”,名医巢元方曾任太医博士。唐代承袭隋制,在京都长安正式建立“太医署”,有医药行政人员近400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医教育机构。此后,北宋设有“太医局”,明清时有“太医院”,近代有中医学校等。

  应该说,从师承教育到学校教育,从私学到官学,是中医教育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它避免了师承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各自为政”和只继承一师之长的不足。作为学校教育,具有统一的教材、规定的课程和约定的学制,专业面较宽,有利于大批人才的培养等优点。50余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中医药院校教育已经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渠道。

  历史推演到21世纪,当中医教育已经纳入现代高等教育的轨道并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形式时,传统的师承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能否将传统师承教育的优点融入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体系中,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作用?这是新时期中医高等教育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议题。

  首先,我们从中医学的学科特点来分析,中医学是一门传统科学,有着她自身的知识、原理和规律,并具有技艺的某些特征。《汉书》中把医籍归为“艺文”类,后世又归为“方技类”。《苏沈良方》说“医诚艺也”。中医的诊疗活动过程除了需要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技能,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经验,才能心领神会,得心应手。所谓“医者意也”。整个医疗活动的成败与医者个人的智慧、专业知识及技艺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中医学是科学、技艺和仁术的融合体。”(何裕民《中医学导论》)因此,中医学科的这一特征就决定了医者个人的专业技艺水平直接反映了其学术造诣。就教育来说,名师才能出高徒。中医的这一特点正是中医师承教育形式融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显得十分必要。

  其次,从师承教育的本身来说,对导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传承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学到手的。笔者体会,对导师一方一药,一法一技的学习可能并不困难,重要的是透过这些有形可征的知识背后,导师的思维方式,立方遣药的心验以及治学、为医之道,恐怕并不容易掌握。李泽厚先生说,世界上的知识可以分成有形的知识和无形的知识两大类。前者可以通过口授、文字传授,后者则非经长期学习、思考、实践而不可得。对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学习传承也是如此,必须通过长期跟师学习,耳濡目染,潜心体察,才能真正心领神会,有所感悟,这是师承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从上海近年涌现的一批中年的“名中医”分析,他们大部分毕业于建国后的中医院校,又拜名医为师,导师耳提面命,经过精心培育,得导师之心传,加之本人的刻苦努力,可以认为他们是现代高等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年开展的“优秀中医药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要求具有主任医师资格的医生必须再跟师学习,其理由亦出于此。这也许是培养新一代名中医的重要成才途径。

  再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来说,强调“因材施教”,突出个性化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我认为对具有传统科学特色的中医来说尤其重要。如果能将传统师承教育的方法有机地融入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体系之中,不仅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也是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

  我认为具体的做法可以将师承计划纳入学校的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在时间及内容上统筹安排。在本科二年级以上开始实施。遴选高年制讲师或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德(师德)与专业水平俱佳的教师(医师)为导师,师生实行双向选择,签订师生传承协议,举行拜师仪式,明确师生各自职责,以及每一学年的学习目标与考核内容。师承学制3年,3年满师经考核,准予出师,颁发相应学术传承人证书。具体操作时可选择优秀学生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制定较为完善的操作规程,进行推广。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必将取得成效,摸索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