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经验交流 >> 正文

中医药治疗睡眠障碍进展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27 13:47:22

□ 李艳景 毛佳 翁柠   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睡眠的过多、过少或睡眠的质量降低都属于睡眠障碍的范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包括:失眠、嗜睡、多梦、鼾眠、拘挛、梦游、梦惊、梦语、梦交、梦遗、遗尿等病症,《内经》有“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多卧”等称呼。虽然本病很少危及人的生命,但大多病程较长,难以速愈,且易反复发作,治疗较困难,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几千年来,中医药对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仅就近年来的文献综述如下。
  中医对睡眠的认识
  中医有关睡眠主要有4种理论: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心主神明论、脑主神明论。虽然临床上有“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争论,但很多医家在承认心脑共主神明的同时,往往依据临床各有所侧重,现代关于睡眠机理的中医论述大都基于此。
  徐凌云和高荣林将中医睡眠学说概括为阴阳睡眠学说、卫气运行睡眠学说和神主睡眠学说。以阴阳睡眠学说为总纲领,揭示了睡眠和觉醒的基本原理;卫气运行睡眠学说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化,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而神主睡眠学说这突出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揭示了睡眠是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董德懋则将睡眠障碍概括为:阴虚失眠、胃不和失眠、阳虚多寐、湿重多寐,在对睡眠的认识中,他也特别强调阴阳的主导作用。俞宜年认为人的情志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属心、脑神经活动的范围。且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所以心、脑、肝与睡眠关系密切。
  睡眠障碍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睡眠障碍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近年来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一些新的辨证思路。
  1. 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2. 从精神情志论治  伊明瑞等认为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3.从昼夜节律论治   郁青萍和高翔等认为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
  4.从心肾相交论治  陈武山认为所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
  5.从肝脾论治  张其慧认为导致失眠一证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中医治失眠的理法方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6.从胃论治   许映絮和陈英杰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应理解为:凡伤及脾胃之阴阳气血,使胃气不安和者,均可导致或加重失眠。并认为遣方用药应常常顾及胃气:苦寒败胃,清热泻火之品不宜大量、久用,中病即止,或兼投养阴清热之品;重镇伤胃,重镇潜阳之品易伤胃气,非阳亢者,应慎用之,推崇用琥珀及珍珠末,认为此二品镇惊安神之力不弱,且不伤胃气,并可加入麦芽、神曲、鸡内金以助胃运化;酸涩敛收,失眠多兼痰夹火,酸涩之品易留邪,邪若不去,终致后发,故慎用。
  7.从顾护阳气论治   唐国斌认为治疗失眠应该注意顾护阳气,尤其是肾阳。失眠初发之时,人体处于心理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主要表现为火热阴虚之象,但交感神经长期兴奋则会逐渐疲劳而形成阳虚证,这时应适当考虑应用补阳药作为反佐;如果长期失眠,阳气必亏,更应重视温阳药的应用,而他法则不足以取效或取效缓慢。在临床上强调使用肉桂等温阳通阳之品。
  8.从交通阴阳论治  孙建平认为失眠的根本病机是卫气浮燥于外而营阴孤立于内,阴阳阻格不通所致。因此治疗失眠的关键在于以药引阳入阴。半夏同时具有“从阴到阳”及“从阳到阴”的特性,具有交通阴阳的作用,因而在治疗失眠的方药中应该选用,不应畏其辛燥。
  9.从瘀论治  赵成志等根据“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观点,认为顽固性失眠治必活血化瘀,宜用血府逐瘀汤之类。
  虽然各位医家提出了众多辨证新思路,但少有创新性,大都是在睡眠障碍总体辨证思路中强调某一点,依据的大都是自己的个人经验,且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依据。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